《工程岩土学》课程特色

※ 本课程最主要的特色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2006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了《工程岩土学》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土体原位测试与工程勘察》,该教材主要介绍了现今生产单位中一些主要的勘察与土体原位测试方法的原理、相关实验仪器设备、操作过程及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为大三学生的生产实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得学生的实习活动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该教材获得了吉林省教育厅教材一等奖和吉林大学教材一等奖。
2. 教学方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改变了课程最初的板书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及实际工程收集大量工程资料与图片,在多媒体中增加了与本课程相关的一系列内容,使同学们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从感性角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丰富了课堂内容。
3.强化实践环节,丰富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实验条件。
对实验室与实习基地进行了相应的建设与改造,根据我国现阶段岩土工程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了学生的实验与实习内容,申请了“2009年度教育部设备类修购资金项目”——土质土力学教学与实习试验平台设备购置申请项目,且已获批准,实现了实验及实习仪器设备的更新与完善。运用大型仪器设备增设了微观结构的实验教学。
※ 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工程岩土学》课程在2004年被评为吉林大学精品课程,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与教材、实验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工程岩土学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才形成一门较完整的学科,在苏联称为《土质学》(Грунтоведениe),虽然“Грунт”一词是指与工程建筑有关的一切土和岩石,但实际上主要内容是土,而对岩石的研究很不够。在欧美各国,土和岩石工程地质性质的研究主要纳入二十年代形成的独立学科《土力学》和五十年代形成的《岩石力学》中。此后,岩土性质研究与土力学和岩体力学相结合,解决岩石和土在工程建筑中的利用、整治或改造的问题,形成一门新学科——《岩土工程》。五十年代初期,苏联土质学被介绍到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建设实践,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对土和土体、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水平,通过实践和总结,于七十年代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点的《工程岩土学》。
《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和岩石力学》和《岩土工程》的研究对象都是岩土体,解决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岩土体问题,都是为工程建筑服务的。但应强调,《工程岩土学》是从地质学的观点,研究岩土体性质及形成和变化的规律,属于工程地质学的分支;土力学和岩石力学是从力学观点出发,研究岩土体在力的作用下应力与变形,强度及稳定性的规律,对岩土体在工程建筑作用下的变化做出定量的评价,是力学的分支;而《岩土工程》运用《工程岩土学》和《土力学和岩石力学》的基础理论和评价方法,解决工程建筑过程中所遇到的与岩土体有关的技术问题,属于工程技术的范畴。《工程岩土学》是《土力学和岩石力学》和《岩土工程》的理论基础。
※ 课程建设规划
建设目标:通过课程建设使本门课程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条件、教材、教学管理等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成为全国拥有地质工程学科的学校中一门示范性的《工程岩土学》课程。
建设内容:更新教材1本,编著参考书1部,进一步加强主讲教师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和更新课程网站内容,使本门课的前序系列课和后续课程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