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岩土学试题库
一.
名词解释
1.土 2.土体 3.粒组 4.粒径 5.粒组 6.粒度成分 7.粒度分析 8.半对数累积曲线 9.粒(粘)?土 10.粘性土 11.粘土矿物 12.粉质粘土 13.粉土
14.粘粒 15.粉粒 16.砂粒 17.砾粒 18.砂土 19.亚粘土 20.亚砂土
21.卵砾类土 22.砂类土 23.轻亚粘土 24.分散度 25.原生矿物 26.次生矿物
27.有机质 28.高岭石 29.伊利石 30.蒙脱石 31.可溶岩(盐)? 32.结合水
33.重力水 34.毛细水 35.结构水 36.结晶水 37.强结合水 38.弱结合水
39.双电层 40.热力学电位 41.电动电位 42.扩散层 43.硅铝比 44.土结构
45.土体的宏观结构 46.土的微观结构 47.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48.土的水理性质 49.土的力学性质 50.土的物理性质 51.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52.土的密度 53.土粒的密度 54.土的干密度 55.土的饱和密度
56.土的浮容重 57.土的含水性 58.土的含水率 59.土的饱和度 60.土的重度
61.土的孔隙性 62.土的孔隙比 63.土的孔隙率 64.土的密实度 65.土的稠度
66.土的可塑性 67.土的稠度指标 68.土的塑性指数 69.土的液性指数
70.土的液限 71.土的塑限 72.土的粘着限 73.土的收缩限 74.土的塑态
75.土的固态 76.土的流态 77.土的膨胀性 78.土的收缩性 79.土的毛细性
80.土的透水性 81.无粘性土 82.土的有效粒径 83.土的平均粒径
84.土的不均匀系数 85.土的曲率系数 86.土的控制粒径 87.土的压缩性
88.土的压缩曲线 89.土的压缩性指标 90.土的压缩系数 91.土的变形模量
92.土的抗剪强度 93.土的内摩擦角 94.土的内聚力 95.土的先期固结压力
96.土的残余强度 97.峰值强度 98.长期强度 99.砂土液化 100.快剪
101.慢剪 102.固结快剪 103.最大干密度 104.最优含水量 105.临界功
106.合理功 107.一般土 108.特殊土 109.黄土 110.黄土状土 111.黄土类土
112.典型黄土 113.淤泥 114.淤泥质土 115.膨胀土 116.红土 117.红粘土
118.人工填土 119.冲填土 120.杂填土 121.冻土 122.多年冻土
123.季节冻土 124.冻胀率 125.膨胀率 126.胀缩总率 127.收缩系数
128.体缩率 129.线缩率 130.膨胀含水率 131.膨胀压力 132.自由膨胀率 133.土的崩解性 134.崩解时间 135.崩解特征 136.崩解速度
137.起始水力梯度 138.比表面积 139.阳离子交换总量 140.含水比
141.湿陷系数 142.起始湿陷压力 143.自重湿陷系数 144.非自重湿陷系数
145.自重湿陷性黄土 146.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147.盐渍土 148.碱土
149.土质改良 150.胶结材料胶结法 151.吸湿盐法 152.团聚度
153.不可溶性矿物 154.土的化学成分 155.沸石水 156. 等电pH值
157.离子发生基 158.同晶替代 159.胶核 160.胶粒 161.胶团
162.决定电位离子层 163.离子交换 164.土的结构连结 165.土的紧密结构
166.土的松散结构 167.团粒状结构 168.湿陷性 169.潜流 170.活动性指数
171.土的胀缩性 172.土的塑性图 173.土的压缩指数 174.电离度
175.粘性土的陈化作用 176.冲填土 177.湿陷性黄土 178.分散土
179.拌和方法 180.最优土法 181.灌浆法 182.粉喷法 183.机械压实法
184.重锤夯实法 185.强夯法 186.爆炸振实法 187.砂桩挤密法 188.振冲法
189.预压加固法 190.电化学法 191.热处理法 192.冻结法 193.骨架状结构
194.絮凝状结构 195.凝块状结构 196.叠片状结构 197.土的结构类型
198.老粘性土 199.土的压缩模量 200.土的蠕变 201.触变 202.土的击实性
203.缩性指数 204.粘性土的聚沉作用 205.粘性土的稳定作用
二.
填空
1.
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粒组划分方案,将粒径由大到小划分为( )( )( )( )( )( )六个粒组
2.
对不同类型的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砾石类土与砂类土采用( )法,粘性土采用( )法。
3.
粒度成分通常用的表示方法( )( )( )
4.
土中矿物成分的主要类型为( )( )( )
5.
最常见的粘矿物类型有( )( )( )三大类。
6.
土中的水根据储存部位分为( )及( )
7.
孔隙中的水按水分子的活动能力分为( )( )和( )
8.
粘粒表面电荷的形成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 )和( )
9.
土粒间的连结通常按连结物质分为( )( )( )( )和( )五种类型
10.
土粒间的连结通常按连结力的性质分为( )( )( )( )( )和( )六种类型
11.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通常用( )( )( )( )( )( )( )七种指标表示。
12.
表示土压缩性大小的指标为( ),它通常将土的压缩性分为( )( )( )三种。
13.
从载荷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一般土地基的变形可分为( )( )和( )三个不同阶段。
14.
将土的先期固结压力P1与目前上覆土的自重压力P0进行比较,可把天然土层分为( )( )( )三种不同的固结状态。
15.
影响土的压缩性的主要因素为( )( )( )( )( )( )和( )。
16.
土的( )和( )通常作为土的抗剪强度的指标。
17.
粘性土的抗剪强度由( )和( )两部分组成。
18.
目前,通常用( )和( )来考虑不同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
19.
总应力法通常有( )( )和( )三种试验方法来测定抗剪强度指标。
20.
影响土抗剪强度的主要因素为( )( )( )( )( )( )和( )。
21.
土的工程地质分类的基本类型有( )( )和( )
22.
一般土按粒度成分和连结特征通常分为( )( )和( )三大类型
23.
特殊土的基本类型为( )( )( )( )( )( )( )和( )。
24.
我国沿海沉积的淤泥类土大致可分为( )( )和( )三大类型。
25.
淤泥类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的基本特点有( )( )( )( )和( )
26.
红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的基本特点有( )( )( )和( )。
27.
按地层时代及其基本特征,黄土类土可分为( )( )( )三大类。
28.
黄土的工程地质的基本特点有( )( )( )( )( )( )( )
29.
工程实际中根据δs将黄土分为( )( )( )三种湿陷性黄土。
30.
工程实际中根据δzs将黄土分为( )和( )黄土。
31.
人工填土通常分为( )( )和( )三种类型。
32.
在地基评价时,一般按土的冻胀率将土划分为( )( )( )和( )四类。
33.
分布在内陆平原区的淤泥类土主要有( )( )( )三大类型。
三.
判断(正确的在括号中画√,错误的在括号中画×)
1.
由粘土矿物同晶替代作用可以产生永久负电荷。( )
2.
由于粘土矿物同晶替代产生负电荷,因此粘粒带负电。( )
3.
由于粘土矿物等电pH值较小,因此自然界粘性土多带负电。( )
4.
溶液的pH值与矿物等电pH值之差越大,热力学电位越高,扩散层越厚。( )
5.
溶液的pH值小于矿物等电pH值,矿物带负电。( )
6.
某种土由于它的土粒密度ρs大,因而这种土的天然密度ρ也必然大。( )
7.
土的干密度越大,则土的密度越大。( )
8.
天然含水量大的土,其液限含水量也大。( )
9.
随着天然含水量的增大,土的液性指数也增大。( )
10.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粒度、矿物成分相同的土,塑性指数相同。( )
11.
塑性指数相同的土,则土的性质完全相同。( )
12.
粘性土随着含水量的增大,结合水膜增厚,因而土的塑性增高。( )
13.
粘性土中含表面结合水越多,土的连结越强。( )
14.
粒度成分、矿物成分相同的土,其压缩系数也相同。( )
15.
孔隙比e相同的土,其压缩系数必然相等。( )
16.
砂土随着法向压力的增大,由于土的连结增强,因此土的抗剪强度增大。( )
17.
砂土随着密度的增大,接触点增多,因而连结增强,土的抗剪强度增大。( )
18.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C、φ值是常数。( )
19.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C、φ值是随着试样中受力条件不同而变化的。( )
20.
压缩系数是随着压力变化的变量。( )
21.
压缩系数是不随压力范围变化的常量。( )
22.
在相似稠度条件下,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多,粘性土的连结增强,内聚力增大,压缩系数也增大。( )
23.
饱和粘性土,塑性指数或液限越大,则土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指数越大。( )
24.
一般红粘土由于具有较多的含水量和较低的密实度,因而具有较高的压缩性。( )
25.
黄土湿陷变形是由于荷重变化引起的( ),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多,黄土的湿陷性增高。( )
26.
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越大,说明该黄土的湿陷性越强烈。( )
27.
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小于上覆土层的饱和自重压力。( )
28.
随着密实程度的增加,砂土的φ值增大。( )
29.
随着天然含水量的增大,土的塑性指数也增大。
四.
论述、简述题
1.
土和土体的区别是什么?
2.
从成因类型上说明各类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3.
土是由什么组成的?
4.
土是由什么组成的,为什么?
5.
粒径的划分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6.
粒径、粒组、粒度成分和粒度分析各有何区别?
7.
怎样测定土的粒度成分?
8.
半对数累积曲线有什么用途?
9.
粘土、粘性土、粘土矿物和粘粒土有什么区别?
10.
我国目前存在哪几种主要粒度成分的分类方法?
11.
地矿部土工试验规程怎样按粒度成分对土进行定名?
12.
组成土的矿物主要有哪几类?
13.
各类矿物有哪些主要特点?
14.
粘土矿物通常主要分哪几种类型?
15.
各类粘土矿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6.
各类粘土矿物怎样影响土的性质?
17.
土的粒度成分与矿物成分有什么关系?
18.
土中水的划分原则是什么?
19.
土中水的划分原则是什么,通常分几种类型?
20.
土中水通常分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1.
土粒表面结合水是怎样形成的?
22.
土粒表面结合水是怎样形成的,影响粘性土结合水厚度的因素有哪些?
23.
论述土孔隙水的基本类型。
24.
论述土孔隙中水的各种类型对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25.
粘粒为什么具有电性质?
26.
什么是双电层和结合水?
27.
何为热力学电位?
28.
何为热力学电动电位?
29.
电动电位与扩散层和结合水有什么关系?
30.
影响粘粒扩散层厚度的因素是什么?
31.
何为离子交换?
32.
离子交换出现的实际结果是什么?
33.
土的结构含义是什么?
34.
什么是土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35.
土的结构连结按连结物质划分有哪些形式?
36.
土的基本结构类型划分依据。
37.
卵砾类土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8.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包括哪些?
39.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的定义和表达式是什么?
40.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是怎样求得的?
41.
什么是粘性土的稠度、
42.
粘性土的稠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43.
什么是可塑性?粘性土为什么可塑?而砂土为什么不可塑?
44.
影响粘性土可塑性因素主要有哪些?
45.
粘性土的稠度和塑性的评价指标各是什么?
46.
粘性土的稠度和塑性各有哪些主要应用?
47.
怎样应用液性指数和塑性指数判断土的稠度状态和进行土分类?
48.
粘性土的塑限、塑态、塑性指数的不同点?
49.
为什么有些土会膨胀而另一些土则不会膨胀?
50.
影响粘性土膨胀性的因素有哪些?
51.
评价粘性土胀缩性都有哪些指标?
52.
粘性土和无粘性土透水性和毛细性有什么不同特点?
53.
粘性土和无粘性土透水性和毛细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54.
什么是土的压缩性?
55.
土为什么能被压缩?
56.
土的压缩曲线是怎样得来的?
57.
土的压缩曲线有什么应用、
58.
表征土的压缩性的指标有哪些?
59.
表征土的压缩性的指标各用什么方法求得?
60.
土的压缩系数、压缩指数、压缩模量和变形模量有何异同?
61.
土的内摩擦角和内聚力是什么?
62.
何谓土的抗剪强度?
63.
粘性土和无粘性地的抗剪强度有何区别?
64.
何谓土的先期固结压力和超固结比?
65.
简述“快剪”、“慢剪”、“固结快剪”的异同点。
66.
粘性土和无粘性土在其力学性质方面各有什么不同特点?
67.
粘性土和无粘性土在其力学性质方面各有何不同,为什么?
68.
影响土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69.
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对土是怎样分类定名的?
70.
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对土是怎样定名的?
71.
91年国家颁布的“土的分类标准”对土是怎样分类定名的?
72.
从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上分析黄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73.
从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上分析淤泥质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74.
从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上分析膨胀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75.
黄土为什么具有湿陷性?
76.
怎样判定黄土是否具有湿陷性?
77.
红土、红粘土有何区别?
78.
什么原因引起冻胀?
79.
选择土质改良的基本方法是哪些?
80.
人工土质改良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81.
土的结构连结按连结力性质划分各有哪些?
82.
砂砾土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83.
粘性土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84.
从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上分析红粘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85.
从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上分析红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86.
从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上分析盐渍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87.
从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上分析冻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88.
从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上分析黄土状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89.
从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上分析分散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90.
从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上分析人工填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91.
怎样确定黄土是否为湿陷场地?
92.
怎样划分黄土的湿陷性?
93.
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有哪些?
94.
红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有哪些?
95.
红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有哪些?
96.
盐渍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有哪些?
97.
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有哪些?
98.
分散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有哪些?
99.
黄土状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有哪些?
100.
人工填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有哪些?
五.
土分类及定名
1. 经室内分析得出下列各土样百分含量或累积的百分含量,请按水电部62年
粒度分类定出土的名称:
粒组 土号 |
>2mm |
2~0.075mm |
0.075~0.005mm |
<0.005mm |
定名 |
1 |
42.5 |
35.5 |
21.5 |
0.5 |
|
2 |
35.5 |
42.5 |
20.0 |
2.0 |
|
3 |
52.0 |
20.0 |
13.0 |
15.0 |
|
4 |
0 |
34.0 |
42.5 |
23.5 |
|
5 |
0 |
22.6 |
32.4 |
45.0 |
|
6 |
0 |
55.5 |
35.5 |
9.5 |
|
7 |
0 |
24.6 |
63.9 |
11.5 |
|
粒组 土号 |
>2mm |
2~0.5mm |
0. 5~0.25mm |
0.25~0.1mm |
<0.1mm |
定名 |
1 |
9 |
25 |
35 |
26 |
5 |
|
2 |
25 |
22 |
51 |
2 |
2 |
|
3 |
35 |
31 |
19 |
13.5 |
1.5 |
|
2. 已知下列土样百分含量或累积百分含量,请按地质部84年粒度分类定名:
粒组 土号 |
>2mm |
2~0.5mm |
0. 5~0.25mm |
0.25~0.1mm |
<0.1mm |
定名 |
1 |
52.0 |
20.5 |
14.0 |
8 |
5.5 |
|
2 |
0 |
15.5 |
19.4 |
35.5 |
29.1 |
|
3 |
0 |
20.5 |
25.4 |
40.1 |
14.0 |
|
4 |
40.0 |
35.4 |
13.5 |
9.6 |
1.5 |
|
(或可将粒径区间改为>2mm,>0.5mm,>0.25mm,>0.1mm)
粒组 土号 |
>2mm |
2~0.075mm |
0.075~0.005mm |
<0.005mm |
定名 |
1 |
1.0 |
9.5 |
81.0 |
8.5 |
|
2 |
0 |
20.0 |
77.5 |
2.5 |
|
3 |
0 |
42.0 |
40.5 |
17.5 |
|
4 |
0 |
20.5 |
44.0 |
35.5 |
|
5 |
0 |
7.0 |
66.5 |
26.5 |
|
6 |
5.0 |
75.0 |
14.3 |
5.7 |
|
7 |
0 |
24.6 |
63.9 |
11.5 |
|
8 |
0 |
31.7 |
26.3 |
42 |
|
(或可将粒径区间改为>2mm,>0.5mm,>0.25mm,>0.1mm)
3. 几种土样粒度分析成果如下表,请按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定出土样名称:
粒组 土号 |
>2mm |
2~0.5mm |
0. 5~0.25mm |
0.25~0.075mm |
<0.075mm |
定名 |
1 |
28 |
25 |
30 |
12 |
5 |
|
2 |
0 |
31 |
24 |
42 |
3 |
|
3 |
0 |
25 |
20 |
46 |
9 |
|
4 |
55 |
15 |
10 |
16 |
4 |
|
4. 下列各土样的试验成果如表,请分别按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国家统一分类的规定确定土的名称:
土样编号 |
粒度分析成果 |
塑性指数 |
地基规范 定名 |
国家标准 定名 |
|||
>2mm |
2~0.075mm |
<0.075mm |
WL |
WP |
|||
1 |
0 |
22.0 |
78.0 |
45.0 |
28.0 |
|
|
2 |
8.0 |
35.0 |
57.0 |
21.0 |
16.0 |
|
|
3 |
0 |
13.0 |
87.0 |
29.0 |
20.0 |
|
|
4 |
3.0 |
37.0 |
60.0 |
22.0 |
19.0 |
|
|
5 |
0 |
14.0 |
86.0 |
45.0 |
29.0 |
|
|
5. 经试验测得下列各土样的W, WL, WP,请计算各土样的IL, IP,用《GNJ7-89》规范评价土的稠度状态,定出土的名称:
粒组 土号 |
WL (%) |
WP (%) |
W (%) |
IL |
IP |
状态 |
定名 |
1 |
42.0 |
22.0 |
24.0 |
|
|
|
|
2 |
36.0 |
20.0 |
28.0 |
|
|
|
|
3 |
31.0 |
19.0 |
32.0 |
|
|
|
|
4 |
38.0 |
20.0 |
19.0 |
|
|
|
|
5 |
19.9 |
35 |
20.4 |
|
|
|
|
6 |
20.5 |
40.0 |
20.1 |
|
|
|
|
7 |
24.8 |
20.0 |
17.1 |
|
|
|
|
8 |
25.0 |
45.0 |
28.2 |
|
|
|
|
6. 几种砂样试验成果如下表,请计算有关指标,评价密实程度及饱和状态:
指标 土号 |
ρs g/cm3 |
ρ g/cm3 |
w % |
ρd g/cm3 |
e |
n % |
Sr % |
密实程度 |
饱和状态 |
1细砂 |
2.65 |
1.86 |
20.0 |
|
|
|
|
|
|
2中砂 |
2.65 |
1.85 |
10.0 |
|
|
|
|
|
|
3粉砂 |
2.66 |
1.65 |
18.0 |
|
|
|
|
|
|
4砾砂 |
2.65 |
1.80 |
25.0 |
|
|
|
|
|
|
5粗砂 |
2.65 |
1.70 |
20.0 |
|
|
|
|
|
|
注:可将以上各土样分别作为一个计算题,共有44个样
7. 用72 cm3的环刀取粘性土样,称得湿土重130.0克,干土重102.0克,土粒密度为2.7 g/cm3,测得WL=39.0%,WP=21.0%,请解下列问题:
(1)计算该粘性土的天然含水量W=?
(2)计算该粘性土的天然密度ρ=?
(3)计算该粘性土的饱和密度ρsat=?
(4)计算该粘性土的干密度ρd=?
(5)计算该粘性土的孔隙比e=?
(6)计算该粘性土的孔隙度n=?
(7)计算该粘性土的饱和度Sr=?
(8)计算该粘性土的液性指数IL=?并用IL评价稠度状态。
(9)计算该粘性土塑性指数IP=? 用《GBJ7-89》规范IP分类定出土名。
8. 用薄壁取土器采取粘土样,测得土的体积和质量分别是38.40/cm3和67.21克,土样烘干后称量为49.35克,测得土粒密度为2.69g/cm3。试计算:
(1)土的天然密度和干密度
(2)土的天然含水量
(3)土的天然孔隙比和孔隙度
(4)土的饱和度
9.请推导出土的饱和密度计算公式(ρsat=?)
10.已知下列土样有关指标,求各土样的饱和密度:
(1)ρ=1.85,ρs=2.70,w=30%,ρsat=?
(2)ρ=2.00,ρs=2.72,w=28%,ρsat=?
(3)ρ=1.80,ρs=2.65,w=10%,ρsat=?
(4)ρ=1.75,ρs=2.65,w=20%,ρsat=?
11.某细砂装满体积为1424 cm3的取土筒中,称得湿砂重2300克。计算下列指标:
(1)计算该细砂的天然密度ρ
(2)取该细砂15克,烘干后称重13.5克,计算该砂天然含水量w
(3)取该干砂16克,在比重瓶中称得体积6.3 cm3,求ρs
(4)计算该砂的ρd,n,e,Sr
(5)评价密实程度和饱和状态
12.某粉质粘土,已知土样的干密度ρd=1.6 g/cm3;孔隙比e=0.680时,
(1)计算饱和度Sr=65%时土的密度
(2)试计算饱和度Sr=100%时土的密度
两个粘性土试样,测得有关指标如下:
土号 |
WL(%) |
WP(%) |
W(%) |
ρs(g/cm3) |
Sr(%) |
1 |
40 |
20 |
25 |
2.70 |
100 |
2 |
28 |
15 |
17 |
2.70 |
100 |
请用计算值说明:
(1)2号土天然密度大于1号土天然密度
(2)2号土干密度大于1号土干密度
(3)1号土天然孔隙比大于2号土天然孔隙比
13.某粘性土地基,为评价土的压缩性和计算变形模量,需做哪些室内试验?请写出e1-2及Es1-2的计算公式。
14.下列土样试验成果如下,请计算各土的a1-2和Es1-2,并评价土的压缩性。
土样编号 |
各级压力下e值 |
压缩系数 a1-2 |
压缩模量 Es1-2 |
土的压缩性 |
|
P1=0.10MPa e=1.0 |
P2=0.20MPa e=2.0 |
||||
1 |
0.740 |
0.685 |
|
|
|
2 |
0.660 |
0.655 |
|
|
|
3 |
0.710 |
0.690 |
|
|
|
4 |
0.620 |
0.580 |
|
|
|
15.根据土的沉降量计算公式,计算下表各土层在P1=0.10Mpa,P2=0.20MPa时,每1米厚土层的沉降量各为多少?
公式: 或
土样编号 |
P1=0.10Mpa e1 |
P2=0.20MPa e2 |
a1-2 MPa-1 |
Es1-2 MPa |
S cm |
5 |
0.930 |
0.840 |
|
|
|
6 |
0.690 |
0.620 |
|
|
|
7 |
0.700 |
0.670 |
|
|
|
8 |
0.660 |
0.650 |
|
|
|
16.下列土样直剪试验成果如表,请将各成果绘制剪切曲线,并确定各土样抗剪强度指标C, φ值:
土样编号 |
垂直压力σ(MPa) |
内摩擦角 φ(度) |
内聚力 C(MPa) |
|||
0.1 |
0.2 |
0.3 |
0.4 |
|||
1 |
0.15 |
0.175 |
0.200 |
0.225 |
|
|
2 |
0.10 |
0.120 |
0.135 |
0.160 |
|
|
3 |
0.05 |
0.065 |
0.085 |
0.100 |
|
|
4 |
0.05 |
0.199 |
0.155 |
0.200 |
|
|
17.从勘察场地两层湿陷性黄土中分别取原状样,经浸水压缩试验,分别测得两层土在各级压力下的湿陷系数δs如下表:
土号 |
δ0.05 |
δ0.1 |
δ0.15 |
δ0.20 |
Ps |
MPa |
MPa |
MPa |
MPa |
|
|
1 |
0.009 |
0.035 |
0.055 |
0.066 |
|
2 |
0.008 |
0.015 |
0.023 |
0.030 |
|
(1)请分别绘制两层土的湿陷曲线
(2)请分别计算两层土的湿陷起始压力